創作背景
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,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,因而一直未能得志。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,也因之而鬱鬱不得志,困窘潦倒。於是在獨自漂泊的羈旅途中,他寫下了這首《天淨沙·秋思》
內容分析
這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。「天淨沙」是曲牌名,全篇只有短短五句,二十八個字,屬散曲中的小令。題名「秋思」,但全篇無一語說明其所思的內容,它只是排列一些孤零零的景物,需要讀者的想像把景物和主人公的感情連在一起,才知道這裡的「秋思」到底在思什麼。
首先出現的形象是:枯萎的藤蔓和僵老的古樹,顯示了毫無生機的蕭瑟氣象。這時,一隻昏鴉—無精打采的烏鴉,飛入畫面,呀呀地叫噪著,這就在已經十分敗落的背景上,又塗抹了一筆淒厲的色調。
但是隨著畫面的延伸,卻出現了「小橋、流水、人家 」這樣明淨的景色,潺潺流水、纖巧小橋、溫暖的茅屋,一切都十分的安謐。
「枯藤老樹昏鴉 」點染出哀景,正與「小橋流水人家 」展示出來的樂景,成為極鮮明的對照,究竟主人公的心情如何,再看看下文才知道。
「古道西風瘦馬 」;冒著凜冽的西風,一匹精疲力盡的瘦馬,在荒郊古道上踟躕獨行。馬上遊子的淒苦之情可說盡顯無遺。於是前面貌似對立的兩組景物,在這位羈旅人的眼底便全然重疊起來。
「枯藤老樹昏鴉 」豈不正是自己現在身心的寫照? 昏鴉棲落枯枝與自己正在尋覓歸宿,處境何其相似!而出現在另一角落的「小橋流水人家 」更加深他的悲傷。「古道西風瘦馬 」— 只見他頂著寒風,策馬前行,一心想要趕快離開這一樂景,以免沉浸在更深沉的痛苦之中。
而詩人特意點明了驛道的「古 」,不僅表明這古道今日已荒廢,更把遊子的淒苦推及古今,引起讀者的聯想。
夕陽西下,在日暮窮途尚未覓得歸宿,作者不由得悲嘆「斷腸人在天涯 」—我這淪落異鄉遠在天邊的斷腸人!
作者用了九個名詞,平分成三組,每組景物裡都有一個活生生的主角,用它來決定每一組的氣氛和情調。「枯藤、老樹 」只有在「昏鴉 」落下來時,更顯出敗落。「小橋、流水 」只有與「人家 」連在一起,才更顯出生氣。「古道、西風 」也只有在出現「瘦馬 」後,更顯淒涼。
透過最後一句話「斷腸人在天涯 」才告訴讀者,如上畫面乃是遊子眼中所捕捉到的。